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两国之间通商历史悠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保证边境经济繁荣稳定,筑牢边疆安全的铜墙铁壁,是广西各级政法机关践行的初心和使命。“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自治区司法厅党委高度重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突出培育独具特色边关普法工作格局,夯实中越边境乡村普法治理基础,在千里边境线上绽放法治和谐之花。
一、接地气,让活动载体契合村民普法需求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境内各少数民族都以爱唱且擅唱山歌闻名。由于“一村跨两国”的乡土渊源,把普法宣传同美妙的民族歌舞融合起来,是法治乡村建设最绚丽多姿的呈现。
广西百色靖西市70岁的黄志识是退休教师,平时爱唱靖西的下甲山歌,并于2008年组建靖西市民歌协会。协会组建时有三四十人,目前已经发展到三四百人,而他唱民歌的内容之一,就是“宣传宪法”。“村民们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有的听不懂普通话,有的看不懂法条,我们就用靖西土话唱出来,村民们不仅爱听,还能记得住。”黄志识说。
为使中越两国边民和谐共处,加深友谊,黄志识还经常组织会员们到中越边境和临近的越南地区去演出,所到之处,皆受到越南民众的欢迎和喜爱。“每年正月初七、三月三,我们都会与越南边民一同组织庆祝活动,让越南人通过歌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法律。”黄志识说,“这是作为边境居民应尽的义务。”
2018年6月,百色市那坡县司法局代表团应越南河江苗旺县司法局的邀请,走出国门开展边境村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两国边民都能感受到平安、法治、和谐的温暖。
为带动民间文艺团体更准确地宣传边关的法律法规,使普法工作更趋于专业,2015年,靖西市司法局成立了靖西市第一支由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组成的“边关普法”文艺队。文艺队成员有22名,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熟悉司法行政工作、专业性强的文艺普法队。她们擅长从乡村生活中挖掘创作原型,将普法元素融入到节目内容中,用贴近实际的歌舞、壮剧、末伦、壮话快板等形式,演出稳边固边的法制文艺作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并被多个民间文艺队模仿演出,带动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参与普法宣传。
东兴市的京族同胞以京族歌圩作为载体,宣传法律法规。京族是中国各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集在防城港的东兴市,他们的祖先与越南共享北部湾海域,以捕鱼为生。“在每月三次的歌圩活动中,我们会不定期邀请越南民间歌手共同对歌,在歌曲中融入涉边的法律法规,用民族情怀和感恩的心,加深彼此友谊,加强他们对中国法律的了解,彼此共享一片海域并和谐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说。
与优美歌舞等文艺表演普法形式不同的是凭祥市的“中越骑行法治宣传队”,骑行队成立五年来,已经有100多个骑行会员,从2017年开始,增添了普法宣传的新使命。他们身披绶带,从友谊关口岸向边贸点一路进发,沿途经过边境乡村,向过往游客、村民、商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并经常与越南的骑行俱乐部举办普法交流活动。
骑行协会会长认为,“懂法才能守法,我们处在‘一不小心就跨出境’的边境地区,只有相互遵守规矩,边关人民才能团结共进。”这些认识推动骑行队成员成了边关普法使者。
通过中越骑行、法治文艺演出、中越双语有奖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法治宣传活动,既教育中国公民知法守法,同时,也带动越南边民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使边关地区团结共融、和谐稳定发展。据统计,2017年以来,广西共开展涉外法治宣传活动4500余次,举办法治文艺演出980余场次,播映法治影视作520余场次,参加涉外法律咨询服务、讲座12000余人次,营造出浓厚的法治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
二、重调解,以案释法打造和谐法治乡村
广西共有25个边贸互市点,分别位于凭祥、东兴、宁明、龙州和大新等与越南相接的市县。随着边贸政策不断放宽,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客商云集至互市点,为给边民、客商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广西崇左凭祥市在涉外群体比较集中的卡凤监管中心成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并成立“警力”“涉外调解员”“律师”三支队伍。工作站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162起,成功率100%,得到中越客商一致好评。
凭祥市浦寨法律工作站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两名越南籍妇女以及有声望的客商代表和中越两国律师作为涉外纠纷调解员,利用自身优势,三年间共化解57件疑难复杂的涉外纠纷。
相比于凭祥市律师坐镇、越南人帮衬的调解,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的村支书麻廷满自2005年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调解了几十起中越边民的纠纷,每次都“马到成功”。前段时间,有越南过境的牛,吃了护龙村叫必屯村民的玉米,双方产生纠纷,麻廷满利用靖西土话与对方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此事,有效避免矛盾升级。
龙邦镇与越南村屯相连,一些劳务关系、道路运输、交通事故等纠纷难免发生,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人民调解员利用本地土话与之交流,增加彼此的亲切感和信任度,从而使矛盾就地化解,不出村屯,有效维护边境安全。
东兴市人民法院中越商事纠纷特别巡回法庭成立于2014年,主要功能是针对涉外案件的诉前调解,几年来,成功调解买卖合同、民事纠纷以及婚姻纠纷等202件涉外案件,标的额600多万元,可谓是“升级版”的法律服务工作站。
近年来,广西在百色、崇左、防城港3个边境城市和8个边境县(市)建立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等四级跨国民间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00多个,选聘人民调解员600多名,同时把通晓越南语的人才和越南籍调解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崇左市59个调解组织210名调解员中,就有36名是越南籍。
三、建阵地,让乡村普法宣传常态化、规范化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把矛盾和隐患扼制在萌芽状态,是广西各级司法部门践行的法治初心。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中越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中越跨境务工需求不断增多,与此同时,邻国公民非法入境问题也日益增多,为确保边境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6月,崇左市在凭祥市拘留所,成立广西首个针对“三非”(非法入境、非法滞留、非法就业)人员法治宣教基地,不定期组织干警、律师对“三非”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共计开展30余次宣传教育活动,累计7000余人次接受法治教育。
凭祥市司法局与劳务派遣公司联合成立中越法律服务工作站,主要保证所有越南跨境务工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引导中越客商和边民依法行事,预防犯罪。
在中越边境地区,普及中越语对照的法律读本,已经成为广西边关法治文化的“必修课”,只是展现形式各不相同。东兴市北仑河畔边贸市场的“法治长廊”,以中越文对照的方式,对境外客商开展中国民商事法律、出入境管理规定的普及宣传,并由司法局、海关、检验检疫局等20个单位,对各自所负责的版块进行设计和更新。“法治长廊”建成3年来,已吸引8万余人次中越两国边民、游客驻足学习。靖西市依托秀美的山水旅游,用中、英、越文开展“中国法律”的教育和宣传;凭祥市除了双语法治宣传资料外,还增添法律宣传环保袋、围裙等创意法治宣传,成为普法路上一道靓丽风景。
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虽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疾步前行,却在“法治边关”的护航下步履稳健、井然有序。边民的矛盾在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到哪里,涉外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让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和务工者,以及去国外投资的中国人和农民工,都能获得安全感和获得感。
新时代的广西,开放开发不断扩大,基层普法治理作为稳边固防的基础性工作,其深远意义绝非宣传标语和普法活动所能诠释。法治乡村建设在群众的活动、传统的习俗、学校的教育以及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润物无声、贯穿始终。2018年11月9日,中国宪法边疆行暨广西边关普法活动正式启动,广西各族人民以宪法为引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