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如今,信息化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只要登录中国法律服务网,请律师、办公证、求法援、找调解、寻鉴定、要仲裁,都可以实现网上办。全国普法办建立“智慧普法”平台,整合全国6000多家新媒体,组成全国普法新媒体矩阵,每天推送信息数万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宪法法律深入宣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逐渐形成习惯和自觉,公共法律服务就在每个人身边。
“七五”普法期间,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全国共设立法治文化主题公园3500多个、广场1.2万多个、长廊3.4万多个,让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各项法律广泛传播,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司法部会同中宣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民法典学习宣传通知,引导人民群众学好、用好法律。
法润人心,筑基固本。浙江省安吉县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发布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建设地方标准,引导村民从“学会用法”到“习惯用法”,并探索通过选聘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三官一师”中的优秀党员担任平安书记、协调委员等职务,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湖北省秭归县采取以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方式,组织全县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辖区186个村委会对接签订了村级法律顾问合同,实现了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
各地探索实践出一批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普法品牌,让“法治之声”唱响神州大地。在内蒙古草原上,驰骋着100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组织法治文艺演出120余场,法治的旗帜在草原上舞动飘扬;海南充分挖掘和依托琼剧、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哥隆歌等特色民俗文化开展普法活动,先后创编《选村官》《回归》《重生》等10余部普法琼剧。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广泛推行线上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加强疫情期间矛盾纠纷化解,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不打烊。
律师是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2020年3月,司法部、全国工商联和全国律协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 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针对疫情防控后期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通过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团等形式,深入各类企业、产业园区、协会商会等,开展法治宣讲,提供法律咨询,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稳工稳岗,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随着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媒体公益普法、法治宣传教育专家咨询和考核奖励等制度不断健全,未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